Page 119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9期
P. 119
第 45 卷 陶子豪,等: 爆破荷载作用下透明脆性材料的三维裂纹扩展行为 第 9 期
= −D f lgδ k +b (6)
lgN δ k
δ k 为裂纹区域网格边长,b 为拟合参
式中: N δ k 为含有裂纹区域的盒子数目, D f 为区域裂纹场的分形维数,
,同时改变盒子边长,
数。将裂纹图案用边长为 δ k 的立体盒子进行覆盖,并记录覆盖所需盒子的数量 N δ k
D f ,即该形状的分形维数。
观察盒子数量的变化。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得到裂纹场的斜率
ω 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表达式 [30] 为:
试件损伤度
D f − D 0
ω = (7)
D max − D 0
f
0 D max 为材料达到最大损伤面积时的分形维数,对于
式中:D 为材料爆前内部初始损伤面积的分形维数, f
D max =2。
平面问题, f
图 11 为模型不同位置爆后 CT 扫描切片裂
12
纹的分形维数拟合曲线。从图 11 可以看出,模 lgN δ k =10.96−1.354 lg δ k Top
D=1.354
Middle
2
型上部分形维数为 1.535,根据式 (7) 得到模型损 10 R =0.99 Bottom
lgN δ k =10.695−1.466 lg δ k
伤度为 0.535;模型中部裂纹分布区分形维数为 D=1.466
R =0.999
2
1.466,模型损伤度为 0.466,其中损伤度下降了 lgN δk 8
12.9%。模型底部裂纹分布区分形维数为 1.354,
对应的模型损伤度为 0.354,比模型中部损伤度 6
下降了 24.1%。可以看出,z 轴方向上,不同高度 lgN δ k =10.75−1.535 lg δ k
R =0.992, D=1.535
2
裂纹分布区的分形维数和损伤度有显著差异,但 4
整体呈现出降低趋势,爆生裂纹复杂程度下降。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lgδ k
这是由于爆炸冲击波直接作用产生了大量的微
图 11 试件不同位置裂纹分布区分形维数拟合曲线
裂隙,并相互贯穿形成损伤,随着到爆炸中心距
离的增大,爆炸冲击波作用减弱,介质由压剪破 Fig. 11 Fitting curves of fractal dimension of crack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specimen
坏为主逐渐向张拉破坏转变。
4.2 三维裂纹扩展模式
脆性材料在爆破载荷作用下的破碎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 3 个阶段:(1) 在爆炸初期,炸药周围介质
首先受到高强度冲击波的作用,产生瞬时高压,导致局部介质发生压缩破碎并形成初始裂隙;(2) 随着应
力波的传播与反射,介质内部在环向拉应力及反射波诱导的张应力作用下,部分初始裂隙进一步扩展,
引发介质的二次破裂;(3) 随后,爆生气体的高速膨胀进一步推动裂隙贯通,促使岩体解体形成一定粒径
的破碎块体,表现出成块或成片剥离的破坏特征。按照介质中裂隙尖端与附加应力间的关系可以将裂
隙分为 3 种主要状态,即张开型裂纹、滑开型裂纹以及撕开型裂纹 [31] 。
Schöllmann 等 [32] 、Richard 等 [33] 和 Wang 等 [34] 在传统裂纹扩展准则基础上进行改进,将裂纹扩展过
程中裂纹偏转角 ϕ 和 0 ψ 对裂纹扩展的影响考虑在内,形成新的三维裂纹扩展准则。该准则基于以下
0
2 个前提:
σ ′ σ ′ 为裂纹尖端周围单位圆柱面上的
1 1
(1) 裂纹从裂纹尖端径向扩展至垂直于最大主应力 的方向。
最大主应力,其由 σ 、σ 以及 τ 决定,如图 12 所示,图中 P 点为特征点。
z
z
ϕ
ϕ
σ ′ σ ′ 时,裂纹将发生不稳定扩展。
(2) 当裂纹尖端附近最大主应力 达到介质破坏强度
1 1C
因此,当爆炸冲击波瞬时产生极高的压荷载作用在炮孔周围介质上,其荷载远大于材料临界损伤
值,炮孔周围介质在高压环境下产生压剪损伤,主要发生模式Ⅱ破坏,裂纹向着径向传播。此模式一般
发生在爆炸近区如炮孔壁附近,如图 13 所示,图中 σ 为裂纹尖端所受应力。随着后续炮孔的起爆和应
力波叠加效应,裂纹尖端受到不同方向应力作用,产生模式Ⅲ和复合模式受力情况,介质发生压剪损伤
的同时伴随着纵向撕开型损伤,因此裂纹呈不规则形状。随着时间推移,应力波作用减弱,爆生气体
均匀充斥在裂纹中,并以气楔膨胀作用驱动裂纹继续以张开方式向外传播,此时裂纹尖端受力为模式Ⅰ,
主要发生张拉破坏。
093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