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渔业研究》2025年第5期
P. 91
632 渔 业 研 究 第 47 卷
(Crassostrea) [1-2] 。其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省, 在揭示香港牡蛎应对才女虫感染的内在机制,为牡
在福建、海南省也有少量分布,常生长在低潮线附 蛎养殖业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
近及入海口区域 。香港牡蛎肉质鲜美,营养丰
1 材料与方法
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
值。据统计,2024 年香港牡蛎年产量高达 203× 1.1 牡蛎样品采集
[4]
10 t,已成为沿海渔民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 广东省珠海市荷包岛牡蛎养殖区近 5 年来一直
4
在牡蛎养殖过程中,香港牡蛎极易感染包括才女虫 是才女虫感染高发区,感染率为 90% 以上。2024
(Polydora spp.)在内的多毛类寄生虫 [5-6] ,这一问 年 10 月 28 日,在该海区牡蛎养殖场(21°53′00″N、
题给牡蛎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113°09′16″E)随机采集 49 个香港牡蛎(以下简称
才女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美国西海 牡蛎) ,带回实验室后冲洗干净并称重,测量壳高
岸、澳大利亚的危害尤为严重 [6-7] 。才女虫能够在 和壳长等性状指标。将牡蛎敲开,根据内壳的管道
贝壳上穿凿管道,致使壳内面形成黑褐色的痂皮, 数量判断是否感染才女虫,并统计才女虫感染率,
俗称“黑壳病” [8-9] 。这些管道严重损害了贝壳的完 然后取其外套膜和肝胰腺置于液氮速冻后,−80 ℃
整性,特别是闭壳肌周围的贝壳变得异常脆弱,在 保存;对牡蛎右壳进行拍照,用于统计黑壳面积占
日常养殖操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当虫体进一步 比;用钳子和镊子小心地将牡蛎壳中的才女虫挑
钻穿贝壳、侵入软体部时,会直接对软体组织造成 出,用于才女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活体观察后,
侵害,使其周围出现炎症,局部形成脓肿或溃疡, 一部分才女虫保存于 10% 福尔马林溶液中,另一
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严重影响了牡蛎的品 部分才女虫保存于无水乙醇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质。据资料记载,1994 年才女虫引发的“黑壳 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委员会批准
病”,致使河北昌黎沿海养殖区 5 cm 以上的扇贝 动物实验,批准编号为 nhdf2025-13。
成贝死亡率达到 30%~50% [10] ;在 2~3 龄的合浦珠 1.2 才女虫物种鉴定与分组
母贝(Pinctada fucata)和 3~4 龄的育珠贝中,感 1.2.1 才女虫形态鉴定
染才女虫后,马氏珠母贝死亡率高达 71%,育珠贝 将活体才女虫挑出后,置于装有原海水的凹载
死亡率更是达到 89%,且严重影响珍珠的质量 [11] 。 玻片中,滴加少量 5% 氯化镁(MgCl )溶液麻醉
2
才女虫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虫体,然后在体式解剖镜下(Leica,M-125)对其
和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同样危害巨大, 口前叶、脑后脊、鳃和肛部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能够感染鲍苗、成鲍和亲鲍,而被感染的鲍鱼贝壳 对于粗足刺刚毛等较为微小的结构,可将虫体压
易碎,贝体消瘦,严重时甚至死亡 [12] 。澳大利亚 片,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观察。
也曾报道过才女虫感染造成鲍鱼养殖业遭受的严重 1.2.2 DNA 提取与测序
经济损失 [13] 。 切取 30~50 mg 用乙醇保存的才女虫样品,置于
目前,对才女虫的研究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 新离心管中,并开盖将乙醇晾干。参照软体动物组
定的成果,涵盖形态分类、分子系统发育、栖居习 织 DNA 抽提试剂盒(美基生物,广州)的使用说明
性、生殖方式和幼体发育等领域 [14-17] 。利用转录组 书进行样品 DNA 提取。使用才女虫属线粒体细胞色
学分析发现,才女虫感染会影响香港牡蛎和虾夷扇 素 C 氧化酶Ⅰ(COⅠ)引物对 X1-FF2(5’-CCTW-
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细胞能量代谢、免疫 GTDATACCTRTCWTAATT-3’)/X1-R6(5’-CCTG-
应答和物质运输 [18-19]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研 TAAATARAGGGAATCA-3’)和 X1-F2(5’-CCWG-
究采集广东省珠海市荷包岛自然感染才女虫的香港 ATATRGCATTCCC-3’)/X1-R2(5’-GCKARYCAD-
牡蛎样本,运用图像处理(Photoshop,PS)技术 CTAAATACTTTAA-3’)扩增才女虫序列,目标序列
精确统计才女虫感染导致的香港牡蛎黑壳面积占比 长度为 982 bp/685 bp [20] 。PCR 扩增体系(25.0 μL) :
后,将样本分为低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高度感 模板 DNA 2.0 μL、PCR Mix(东盛,广州)12.5 μL、
染组。随后,结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上下游引物各 1.0 μL(10 μmol·L ) 、灭菌 ddH O
–1
2
(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8.5 μL。扩增反应程序:94 ℃ 5 min;94 ℃ 1 min,
qRT-PCR) 技术,对比不同才女虫感染程度下香 55 ℃ 1 min,72 ℃ 1 min,30 个循环;72 ℃ 10 min。
港牡蛎凋亡和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本研究旨 扩增产物用 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单一条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