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摩擦学学报2025年第4期
P. 66
554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第 45 卷
色磨屑中也存在少部分Fe元素. 同时,图6(c)中,在BP-PDA 润滑的磨损碎片的C 1s电子XPS光谱中,可以看到
的EDS图谱中也发现了Fe元素,以及C、O、P和微量 C元素包含4个子峰. 位于282.6、283.1、284.6和286.5 eV
2
3
N等元素,图6中添加了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这说明,其 处的峰值[图7(b)]分别对应于sp 碳、sp 碳、P-O-C键和
摩擦界面形成的摩擦膜主要由这几种元素组成. C-O键. 从N 1s光谱[图7(e)]可以看出,在397.6 eV处可
图7所示为PDA、BP和BP-PDA作添加剂的润滑 以观察到大豆油中的C=N键,这表明油分子也残留在
油磨屑的Raman光谱图和XPS谱图. 如图7(a)所示,当 摩擦界面. 结合P 2p光谱[图7(d)]可以看出,在136.4 eV
使用BP和BP-PDA作为润滑添加剂时,可以观察到明 处可以清楚地观察到P-O-C键,进一步印证了P-O-C键
显的非晶碳的D峰和G峰,同时还发现了BP峰,从而证 的存在,这可能是在磨擦过程中由氧化磷和形成的碳
实了所加入的纳米材料在摩擦界面的积累以及摩擦 引起的,可以增强复合膜的稳定性 [24-25] . 根据上述分
过程中非晶碳的形成. 而PDA做添加剂润滑时,却没 析,通过Raman和XPS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复合膜由非
有检测到D和G峰. 结果表明,在大豆油中加入纳米 晶碳、BP及磷的碳氧化物构成. 图8所示为复合摩擦转
BP和BP-PDA纳米复合材料润滑时有碳基摩擦膜的产 移膜的减摩抗磨机理示意图.
生,并且纳米BP-PDA作添加剂时产生的非晶碳峰值
强于纳米BP. P-O-C键的存在,对于减小摩擦磨损起 3 结论
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摩擦界面中有吸附的BP和BP- 本文中利用多巴胺在碱性环境下自聚合的特点,
PDA纳米片,这些纳米片形成了1层薄薄的保护膜,避 将其修饰在纳米BP表面. 利用大豆油作润滑基础油,
免摩擦界面直接接触. 非晶碳膜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 在添加适量的纳米BP-PDA后可获得低的摩擦系数和
滑动过程中的润滑性能,对降低摩擦过程中的磨损发 磨痕宽度. 相比与纯基础油,添加质量分数为0.16%的
挥关键作用P-O-C结构可能是进一步降低摩擦磨损的 BP-PDA使得摩擦系数降低了约43%,磨痕宽度降低
原因. 研究表明,在摩擦界面处原位形成碳基摩擦膜 了约52%. 两摩擦界面相互滑动的过程中,大豆油先
可获得优异的摩擦性能. 为了进一步确定BP-PDA摩 进入摩擦界面形成油膜,之后随着摩擦过程的进行,
擦试验过后其摩擦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摩擦过 BP-PDA沉积在摩擦界面,形成了物理保护膜. 同时,
程中可能发生的摩擦化学反应,对BP-PDA润滑后对 摩擦界面处的摩擦化学反应产生非晶碳膜,与其他参
偶球表面的磨损区采用XPS进行检测. 在用BP-PDA 与反应的元素共同组成复合摩擦膜,复合膜将两摩擦
(a) Fe C O N
300 μm 23.46% 31.40% 40.80% 4.33%
(b) Fe C O P
300 μm 26.52% 22.04% 44.27% 7.16%
(c) Fe C O P N
300 μm 18.79% 27.38% 39.23% 9.03% 5.56%
Fig. 6 SEM micrographs and EDS energy spectra of (a) soybean oil + 0.16 % PDA oil samples, (b) soybean oil + 0.16 % BP and
(c) soybean oil + 0.16 % BP-PDA wear chips
图 6 (a)大豆油+0.16% PDA油样、(b)大豆油+0.16% BP和(c)大豆油+0.16%BP-PDA磨屑的SEM照片和EDS能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