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4期
P. 75

518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0.05
                                                           9.055
                                                                                                  −0.4


                                                            y/mm  5                               −0.8  z/mm


                                                                                                  −1.2

                                                  2 mm        0                      10  12.172
                                                               0           5  x/mm                −1.6
                                              (e) Composite 25 PPI 1.7/PU

                                                                                                  0

                                                           9.126                                  −1

                                                                                                  −2
                                                            y/mm  5                               −3  z/mm



                                                                                                  −4
                                                  2 mm
                                                              0           5   x/mm   10  12.125   −5
                                                               0
                                               (f) Composite 25 PPI 0.8/PU

                                                                                                  0

                                                           9.185                                  −1

                                                                                                  −2
                                                             y/mm  5                              −3  z/mm



                                                                                                  −4

                                                  2 mm        0
                                                               0          5   x/mm  10  12.195    −5
                                                     (g) Pure PU

                           Fig. 7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samples after droplet erosion test under 10.3 MPa for 30 min
                                    图 7    10.3 MPa下进行30 min的液滴冲蚀试验后的样品表面形貌


            合材料的金属棱损伤均比较小,树脂从金属网格中剥                            中传播. 应力波遇到两相界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反
            落是所有复合材料损伤的主要来源. 纯聚氨酯的冲蚀                           射的应力波相遇会在固体靶材中产生应力集中,萌生
            坑比所有复合材料的冲蚀坑都更大更深.                                 裂纹  [21-22] . 液滴撞击时会引起局部冲击波,并在液滴表

            2.3    材料损伤机制                                      面发生反射,随后出现侧向射流,其最大速度比液滴

                                                                                  [24]
            2.3.1    聚氨酯的损伤                                    的撞击速度快约10倍 . 在裂纹已经存在的情况下,
                为了深入理解高速液滴冲蚀的损伤模式,研究中                          侧向射流和水力渗透作用在裂纹扩展和材料去除方
                                                                           [21]
            提出了水锤压力、应力波、侧向射流和水力渗透等作                            面起主要作用 .
            用机制    [19–23] . 水锤压力是指高速液滴与固体靶材表面                     液滴冲蚀初始阶段,纯聚氨酯在水锤压力和应力
                           [21]
            碰撞产生的高压 ,它可导致表面裂纹萌生. 液滴反                           波的作用下产生裂纹. 裂纹在侧向射流和水力渗透作
            复的撞击会产生应力波,许多的应力波会在固体靶材                            用下变宽变深,如图8所示. 纯聚氨酯的表面裂纹在应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