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12
高 原 气 象 42 卷
8
“北极放大”现象会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对中纬 云量的变化、 云的轨迹和辐射特性是未来北极冰层
度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北极变暖会导致 减少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东亚冬季严寒, 形成“暖北极-冷欧亚”的格局; 它 (4) 海冰减少、 欧亚积雪和大气环流之间的联
还会导致北美东部异常冷事件, 对应 250 hPa 高度 系机制尚存在争议, 无法进行季节性预测。
场, 形成高空低槽, 与东北太平洋或格陵兰岛上空 (5) 各因素的具体贡献难以量化。由于气候
的高脊组成北美冬季气候波。此外, 北极变暖还会 系统是一个高度耦合的整体, 各因素之间并不是相
对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产生影响, 使欧亚大陆 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例如: 海
秋季积雪增多、 中纬度地区极端事件增多、 降温, 冰融化会导致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海-气相互
使赤道太平洋表面冷却等。目前认为北极变暖与 作用增强, 海面蒸发量的增多会导致北极地区湿度
海冰减退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中纬度地区: 一是 加大, 湿度增大导致下行长波辐射增多, 北极近地
通过影响气压场的分布改变纬向风, 使阻塞事件增 面升温又使海冰进一步融化。此外, 北极升温还会
加; 二是通过对流层-平流层耦合作用影响北半球 影响大气环流, 从而影响热量的极向输送。因此,
大气环流。但以上两种机制还存在争议。中高纬 量化研究比较困难。
度大陆积雪的增加会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和行星波 (6) 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异步特征。例如: 海
的传播反作用于“北极放大”现象。 冰-反照率反馈主要发生在春、 夏季节, 而云和水
北极与中纬度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中纬度 汽反馈主要发生在秋、 冬季节。对影响因素之间存
天气气候的变化受到大气内部变化和中纬度及赤 在的异步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 更有助于对北极放
道海温异常的影响, 且北极对中纬度的影响是间歇 大驱动机制的研究。
性和区域性的, 这给因果关系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7) 一些因素对北极放大的影响机制还存在
5 讨论 争议。例如: 海冰曾被认为是北极放大效应的主要
驱动因素, 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 即使不考虑海
现有的驱动因素都有大量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冰的作用, “北极放大”现象仍然存在。
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同、 数据不足等原因, 各理论之
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 参考文献:
要有以下几点: Alexeev V A, Langen P L, Bates J R, 2005. Polar amplification of
(1) 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目前, 量化气候因子 surface warming on an aquaplanet in “ghost forcing” experiments
反馈所用到的方法为“辐射核”方法(Chung and without sea ice feedbacks[J]. Climate Dynamics, 24(7/8): 655-
666. DOI: 10. 1007/s00382-005-0018-3.
Räisänen, 2011; Soden et al, 2008)。辐射核描述了
Akperov M G, Mokhov I I, Dembitskaya M A, et al, 2019. Lapse
大气顶部辐射通量对反馈变量变化的差异响应。
Rate Peculiarities in the Arctic from Reanalysis Data and Model
它将气候反馈分解为两个因素——一个因素取决
Simulations[J]. Russian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44(2):
于辐射传输算法和初始气候状态, 另一个因素来自 97-102. DOI: 10. 3103/S106837391902002X.
反馈变量的气候响应。这种分解能够将辐射物理 Ao J, Sun J Q, 2015. Connection between November snow cover over
中固有的反馈成分与特定气候响应中产生的反馈 Eastern Europe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J]. Inter‐
成分分离开来(Soden et al, 2008), 从而提升辐射反 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36(5): 236-2404. DOI: 10.
1002/joc4484.
馈的量化精度(Colman, 2013)。然而, “辐射核”方
Baldwin M P, Dunkerton T J, 2001. Stratospheric harbingers of anom‐
法对气候反馈因子的量化依然存在偏差(Singh et
alous weather regimes[J]. Science, 294(5542): 581-584. DOI:
al, 2015)。因此, 改进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北极地 10. 1126/science. 1063315.
区气候因子反馈机制的量化精度, 从而减少北极地 Barnes E A, 2013. Revisiting the evidence linking Arctic amplification
区研究的争议。 to extreme weather in midlatitud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
(2) 缺乏长时间、 高质量、 覆盖全面的数据资 ters, 40(17): 4734-4739. DOI: 10. 1002/grl. 50880.
料。受北极地理位置的限制, 可获取的地面资料非 Basu S, Zhang X D, Wang Z M, 2018. Eurasian winter storm activity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 CMIP5 multi-model ensemble projec‐
常稀少, 且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输入资料的偏差
tion[J]. Earth's Future, 6(1): 64-70. DOI: 10. 1002/2017ef00
导致大气再分析资料存在不一致性, 这也是导致北
0670.
极放大驱动因素各理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Bintanja R, van der Linden E C, 2013. The changing seasonal climate
(3) 云的作用依然是极地研究的重要挑战。 in the Arctic[J]. Scientific Reports, 3(1): 1556. DOI: 10.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