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102
第 42 卷 第 1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2 No. 1
2023 年 2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February, 2023
肖贻青, 娄盼星, 李明娟,等, 2023. 西北涡与西南涡共同作用引发秦巴区域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42(1): 98-
107. XIAO Yiqing, LOU Panxing, LI Mingjuan,et al, 2023. Analysis on a Heavy Rainstorm in Qinba Region Caused by South‐
west Vortex and Northwest Vortex[J]. Plateau Meteorology, 42(1): 98-107.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2. 00013.
西北涡与西南涡共同作用引发秦巴区域
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肖贻青 1, 2 , 娄盼星 2, 3 , 李明娟 , 王基鑫 4
1
(1. 陕西省气象台, 陕西 西安 710014;
2. 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00;
3. 陕西气象科学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16;
4. 甘肃省气象台, 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ERA-5 再分析数据、 FY-4A 卫星资料, 对 2021 年 9 月 3 -4 日一次西北涡与西
南涡共同作用引发的秦巴区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两涡作用导致大暴雨的中尺度环境场特
征, 并对西南涡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秦巴区域的大暴雨是在西北涡与西南涡共同作用
下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 Convective Complex, MCC)引起的, 强降水位于 MCC 云顶亮温冷中
心及后部偏冷空气一侧的亮温梯度大值区。西南涡生成前, 西北涡后部的偏北气流与西南气流形成了
中尺度切变线, 在秦巴区域触发对流不稳定而激发出中尺度对流云团而产生降水; 西南涡生成后与西北
涡共同作用, 使秦巴区域水汽的输送加强, 对流层低层形成强烈辐合, 正涡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加强, 使
MCC 强烈发展并具有较长生命史, 同时伴随 β 和 γ 中尺度的对流云团发展, 加强了该区域的强降水, 从
而造成大暴雨。该过程中西南涡是由 500 hPa低涡产生的正涡度和高位涡向下传递强迫, 使西北涡后部
偏北风与西南气流气旋性运动加强从而形成涡旋环流, 西南涡与 500 hPa低涡的垂直耦合使其发展为强
大的涡旋系统, 从而加强水汽的辐合上升运动以加强降水。
关键词: 秦巴区域; 西北涡; 西南涡; 暴雨; MCC; 位涡
文章编号: 1000-0534(2023)01-0098-10 中图分类号: P44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2. 00013
1 引言 灾害性天气的系统之一(王丛梅和丁治英, 2006),
如蒋伊蓉等(2021)认为陕北暴雨有 1/3 以上是由西
秦巴区域包括秦岭、 秦岭以北关中南部平原地
北涡东移造成, 彭力等(2020)分析了西北涡影响下
区以及巴山和汉江谷地, 地形极其复杂, 生态系统
陕西一次强降水过程。目前西北涡与其他系统的
脆弱, 暴雨在这一地区极易诱灾致灾, 常常造成山
共同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台风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
洪、 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人民生命及财产
暴雨过程 (武麦凤等, 2013; 李明等, 2016), 与西
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
和生态气候环境下, 秦巴区域暴雨不同于中国其他 南涡的相互作用暂未有研究。
地区, 成因复杂, 预报难度较大。 西南涡是在青藏高原东侧, 受背风坡地形、 高
西北涡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700 hPa 原加热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 在我国西南地区
低涡(丁治英和吕军宁, 1993), 其生成和移动多影 26°N -33°N, 100°E -108°E, 地区形成的具有气旋式
响黄河中下游地区, 是造成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主要 环流的闭合低压涡旋系统, 一般出现在700~850 hPa
收稿日期: 2021⁃11⁃12; 定稿日期: 2022⁃02⁃21
资助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2JM-142)
作者简介: 肖贻青(1990 -), 女, 陕西渭南人, 工程师, 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机理研究. E-mail: xxyyqq1222@163.com
通信作者: 娄盼星(1986 -), 男, 河南平顶山人, 工程师, 主要从事数值模式的研发与资料同化研究. E-mail: 1013150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