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84
6 期 田付友等: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1447
1 引言 (2017)研究了位于地中海地区的土耳其直径超过
1. 5 cm 的冰雹和龙卷的环境特征。美国尽管地理
强对流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生命
纬度与我国类似,但其强对流天气主要指最大阵风
史短、破坏性强等特点,预报预警难度大,常造成
风速大于 25 m·s 的直线型雷暴大风、直径大于 1
-1
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如 2016 年湖北
英 寸(约 2. 54 cm)的 冰 雹 和 龙 卷(Cintineo et al,
监利局地雷暴大风导致 442 人遇难(Meng et al,
2020),短时强降水并不属于美国业务预报的强对
2016;郑永光等,2016)。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极
流天气现象(Doswell III,2001)。我国强对流预报
端强降水导致严重洪涝和 79 人因灾死亡(谌芸等,
-1
业务中分别将超过 20 mm·h 的累计降水、最大阵
2012;Zhang et al,2013)。2017 年 5 月 7 日的广州
风风力大于 17. 2 m·s 的对流性大风和直径大于 5
-1
极端强降水造成严重内涝(田付友等,2018;伍志
mm的冰雹定义为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孙
方等,2018)。地处内陆腹部的甘肃青海等地也常
继松等,2014;郑永光等,2015)。
有较强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孔祥伟等,2021;张青
针对我国东亚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和以短时强
梅等,2022)。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EF4 级龙卷
降水最为常见的强对流天气,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 6 人死亡(袁潮等,2021)。而
的强对流环境特征研究。雷蕾等(2011)利用两年
冰雹更是长期以来导致农业歉收的重要灾害性天
的探空资料,研究了判别北京夏季强对流天气类型
气(张德二,2000;万红莲等,2017)。
强对流天气常发生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通过 的预报方法。樊李苗和俞小鼎(2013)基于 2002-
2011年的强对流过程,对不同种类强对流天气的环
分析大气环境条件,可以确定强对流天气的可能发
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与
生 区 域(Doswell and Bosart,2001;张 小 玲 等 ,
雷暴大风和冰雹的环境差异较为显著,但雷暴大风
2012;张涛等,2013)。在当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
和冰雹的环境差异并不显著。Ma et al(2021)研究
下,西北地区的极端降水日数增速甚至超过了东南
指出,大气可降水量(PWAT)是区分我国北方地区
沿海(卢珊等,2020),较强的短时强降水在新疆东
不同类型强对流环境最有效的识别因子。
部也有出现(庄晓翠等,2020),研究不同类型强对
针对单一类型的强对流环境研究也取得了显
流天气的环境特征,也有助于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
著进展。Tian et al(2015)对环境物理量的表征意义
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可能影响区域。Rasmussen
and Blanchard(1998)基于探空资料,给出了可用于 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划分不同强度小时降水,
美国超级单体和龙卷预报的多个环境物理量特征。 对短时强降水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Brooks et al(2003)基于获取的美国强对流的环境特 水汽表征量中 PWAT 的指示意义最好,热力表征量
征,对南欧等多个地区的强对流潜势进行了估测。 中,最有利抬升指数和 K 指数指示意义较好,垂直
欧洲部分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Groenemeijer 风切变难以区分不同强度的小时降水。但除 PWAT
and van Delden,2007;Tuovinen et al,2015;Kahra‐ 外,似乎难以通过类似的方法从普通短时强降水中
-1
-1
man et al,2017),但关注大冰雹和龙卷更多一些。 区分更强(≥50 mm·h 和≥80 mm·h )的短时强降水
尽管各个地区得到了对本地强对流天气具有表征 (田付友等,2017)。曹艳察等(2018)针对我国中东
意义的环境物理量特征,但 Brooks(2009)对比美国 部两级阶梯冰雹环境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级阶梯冰
和欧洲的强对流环境时发现,不同地区的强对流环 雹的环境水汽和热力均存在显著差异。杨新林等
境差别显著,表明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强对流天气, (2017)针对华南地区雷暴大风的环境特征研究表
其环境也会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明,更强的条件不稳定、斜压性和强动力强迫是华
强对流天气定义的不同和区域气候环境的不 南雷暴大风区别普通雷暴的主要特征。费海燕等
同是造成多个研究结果间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 (2016)和 马 淑 萍 等(2019)针 对 我 国 强 雷 暴 大 风
-1
-1
欧洲的一些强对流环境研究中,Groenemeijer and (≥25 m·s )和极端雷暴大风(≥30 m·s )的研究显
van Delden(2007)所研究的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示,明显干区的存在是其主要特征。这些研究为认
的荷兰的强对流主要指直径超过 2 cm 的大冰雹和 识和预报我国的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
龙卷。Tuovinen et al(2015)主要基于 23 个过程中 仍然难以满足国家级精细化的强对流业务预报预
的 35 次冰雹观测研究了靠近北极圈地区的芬兰直 警需求,即对某一种强对流天气现象有较好指示意
径 超 过 2 cm 的 冰 雹 环 境 特 征 。 Kahraman et al 义的量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现象,针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