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64
6 期 任国强等: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 1427
图2 1961-2016年夏季200 hPa纬向风和急流频数的平均分布
Fig. 2 Mean distribution of zonal wind and jet occurring frequency at 200 hPa from1961 to 2016
亚咸海和青藏高原北侧是急流最强和最活跃的区 热带西风急流的平均位置。第一模态时间系数有
域。本文选取 40°E-80°E,25°N-55°N为中亚副热 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图 3(b)],并相应反映急流轴位
带西风急流活跃区。 置的年际变化。为了验证第一模态空间分布与中
受夏季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在高原上空会出 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北位移的对应关系,分别选取
现气旋性环流,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季风(汤懋苍 标准化时间系数超过 1 个正标准差和小于 1 负标准
等,1984)。根据汤懋苍等(1984)对高原季风指数 差的年份,进行合成分析。结果如图 3(c)所示。在
(Plateau monsoon index,PMI)的定义,利用高原上 标准化时间系数小于 1 个负标准差年份,风速最大
空 600 hPa 位势高度距平值计算高原季风指数,公 值出现在 45°N左右,代表急流轴偏北;在标准化时
式为: 间系数大于 1 个正标准差年份,风速最大值出现在
PMI = H 1 (32.5°N,80°E) + H 2 (25°N,90°E) 39°N 左右,表示急流轴偏南。因此定义 EOF 第一
+H 3 (32.5°,100°E) + H 4 (40°N,90°E) 模态标准化时间系数为急流位置指数(Jet Position
-4H 0 (32.5°N,90°E) (1) Index,JPI),急流位置指数正值代表中亚副热带西
式中:H ,H ,H ,H ,H 分别代表夏季青藏高原五 风急流偏南,负值代表急流偏北。
4
3
2
1
0
个不同位置 600 hPa 位势高度距平值。因为夏季青 为了揭示夏季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与
藏高原近地面是热低压,因而高原季风指数越大, 中亚降水的关系,图 4(a)给出了急流位置指数和中
说明高原季风越强,反之亦然。 亚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由图 4(a)可见,中亚大部
南 亚 夏 季 风 指 数(South Asian Summer Mon‐ 分地区夏季降水和急流位置指数存在密切的相关
soon Index,SASMI)采用 Webster and Yang(1992) 性,均可通过95%信度检验,说明副热带急流是调制
的定义,以 40°E-110°E,0°-20°N 范围内 850 hPa 中亚夏季降水的关键环流因子之一。取55°E-85°E,
与200 hPa纬向风之差的标准化区域平均值表示。 35°N-50°N 区域平均降水作为中亚夏季降水指数
热带印度洋取 40°E-100°E,10°S-25°N 范围, (Central Asia Rainfall Index,CARI),图 4(b)显示了
夏季海温距平 EOF 分解的第一模态被称为海盆模, 急流位置指数和中亚降水指数的年际变化,相关系
定义第一模态标准化的时间系数为印度洋海盆模 数高达 0. 69,去除线性趋势后,二者的相关系数仍
指数(Indian Ocean Basin model index,IOBMI),当 有 0. 68,说明二者有较好的年际和年代际一致性。
印度洋海盆模指数为正时,表示热带印度洋为暖模 为了进一步验证夏季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北位移
态,反之为冷模态。 对中亚地区降水的影响,定义急流位置指数大于
3 结果分析 0. 5和小于-0. 5的年份为急流偏南和偏北年。其中
急 流 偏 南 年 有 1963,1965,1972,1974,1981,
3. 1 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与中亚夏季降 1982,1987,1988,1989,1998,2002,2004,2007,
水的关系 2009,2010,2012 和 2016 年,共 18 年;急流偏北年
首先对40°E-80°E,25°N-55°N范围内200 hPa 有 1961,1970,1971,1973,1975,1976,1977,
纬向风距平进行 EOF分解,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达 1978,1980,1984,1986,1990,1994,2006 和 2015
到了 51. 4%。图 3(a)显示 EOF 第一模态空间函数 年,共 15年。在副热带急流偏南年[图 4(c)],中亚
呈南北反向分布,零线位于 40°N左右,刚好处在副 夏季降水整体偏多,帕米尔高原附近区域尤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