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49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412
2009(2)。可见,事件的持续时间最长为 34 天,平
均每次 13. 4 天,峰值日站点百分比大多在 20% 以
上(19/21)。由 1980-2016 年冬季大范围持续性低
温事件频次序列(图 2)可知,事件频次具有明显年
际、年代际异常特征,1984年和 2009年冬季事件频
次最多,均为 2 次。20 世纪 80~90 年代初期事件偏
多(10次),20世纪 90年代中期到 21世纪 00年代中
期偏少(4次),21世纪 00年代后期以来事件频次又
有增多趋势(7次)。
3. 2 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分类
参考张伟和江静(2015)的分类方法,分三步对
事件进行分类。
第一步:根据选取的 21 个事件的站点数峰值
日,判断每个站点在每次事件峰值日及前后一天是
图1 全国654个站点位置分布
否发生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若三天中有一天发生
Fig. 1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654 stations in China
事件,则该站点在此次事件中记为 1,否则记为 0,
多年(1980-2016年)的平均温度连起来并做升序排 从而得到一个由1和0构成的二维数组A(654,21)。
列,取第 10 个百分位值作为该站当日的低温阈值。 第二步:对 A(654,21)数组进行时间维度的标
当某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此阈值,且小于当日的气 准化处理后进行 EOF分析,得到前两个特征向量和
候平均值,则认为该站当日发生了低温事件。若低 相应时间序列(图 3),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24. 3%、
温事件持续 5 天(中间可中断 1 天)及以上,则定义 13. 8%,均通过 North 准则检验。当特征向量和时
该站发生1次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 间序列的乘积为正时,则表示该区域发生了持续性
(2)在一段时间内,若每天有超过 10% 的成片 低温事件。
的站点发生持续性低温事件,且时间持续 8 天及以 第三步:对时间序列做标准化处理[图 3(c),
上,则定义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把发生 (d)],取±0. 8作为选取事件的标准。
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站数百分比首次超过(低 因第二模态中[图 3(b)]负值区域数值较小且
于)10% 的日期定为此事件的开始(结束)日。若两 藏北高原地区站点较少,所以舍弃该模态的负值区
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间隔为 1天,仍视为 1次。 域。由此将事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全国类,包括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为方 除东北和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的全国大部分区域,对
便,下文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简称为事件。 应图 3(a)中正值区域;选取第一时间系数≥0. 8 的
另外,本文还采用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年份共 5 次事件,即 1984(1)年、1991 年、1995 年、
功率谱分析、Butterworth 带通滤波、合成分析等方 2007 年和 2010 年,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每次为 18. 2
法;对 EOF 分析所得特征向量进行 North 准则检 天。第二类为东北类,包括东北和华北部分区域,
验,对功率谱分析结果进行红噪音检验,对合成分 对应图 3(a)中负值区域;选取第一时间系数≤-0. 8
析结果进行Student-t检验(吴洪宝和吴蕾,2005;魏 的年份共 5 次事件,即 1982 年、1989 年、2000 年、
凤英,2007;王盘兴等,2019)。 2009(1)年和 2011 年,平均持续时间为 12 天/次。
3 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分类和 第三类为东部类,包括东北大部分区域、内蒙古自
低频周期 治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中部和东部区
域,对应图 3(b)中正值区域;选取第二时间系数
3. 1 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选取 ≥0. 8 的年份共 4 次事件,即 1983 年、1984(2)年、
根据 2. 2节中关于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定 1985和 1992年,平均持续时间每次为 14. 75天。需
义,选取了符合条件的事件共 21 次,事件的开始 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一、二时间系数序列,1992 年
日、结束日、持续时间等具体信息见表 1,因 1984 和 1995 年均满足全国类和东部类的标准,但根据
年和 2009年各发生两次事件,为了区分,第一次事 站点数峰值日平均温度距平的分布与第一、二特征
件记为 1984(1)、2009(1),第二次记为 1984(2)、 向量的相似程度,分别把 1992 年和 1995 年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