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38
6 期 杜梦莹等:亚洲季风区内北半球秋季哈德莱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之间关系 1401
表面温度数据,覆盖时段为 1979-2020 年,研究区 Y' = Y - Niño 3 × cor(Y,Niño 3) (5)
域为亚洲季风区(40°S-40°N,30°E-160°E),分辨 式中: Y 为原始场; cor(Y,Niño 3) 为原始场与 Niño
率为1°×1°。(2)NCEP/NCAR月平均风场资料υ,ν,ω 3 指数的线性回归系数; Y'为去除 Niño 3 指数信号
(覆盖时段与研究区域同 1),分辨率为 2. 5°×2. 5°, 后的新变量场。
垂直方向 1000~10 hPa 共 17 层。(3)Niño 3 指数定义
为(150°W-90°W,5°S-5°N)区域平均海温距平, 3 亚洲季风区内HC特征
来源于 https://www. esrl. noaa. gov/psd/gcos_wgsp/
3. 1 不同季节HC的气候特征
Timeseries /Data/nino3. long. anom. data.
首先对亚洲季风区内 HC 季节气候特征进行分
文中涉及的地图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
析(图 1)可以看出,区域 HC 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环
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 流圈,图中等值线为区域质量流函数,它的正负分
的审图号为 GS(2016)2950 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 别对应着 HC 的北支与南支环流圈。春季两个环流
无修改。
圈表现为赤道对称,上升支位于赤道附近,南北两
2. 2 方法介绍
个环流圈的范围与强度大致一致,南支环流圈略大
HC 区 域 质 量 流 函 数(Regional mass stream
于北支。夏季的南支 HC 环流极强且环流中心位置
function,RMSF) ψ计算方法如下:
偏北,在赤道与南北纬 30°附近看不见完整的北支
在一般情况下,水平速度 V 可以分为无辐散和 环流圈,上升支位于赤道以北。秋季两个环流圈完
无旋两个部分的速度之和。 整,南支环流圈的范围与强度大于北支,上升支仍
V = V ψ + V χ (1) 处于赤道附近,最强的上升支位于赤道以北,南北
式中:V ψ 是无辐散的(旋转风);V χ 是无旋转的(辐 两支环流圈的下沉支分别位于 25°S 与 30°N 附近。
散风); ψ 和 χ 分别是流函数和速度势。HC 主要由 到了冬季北支环流圈成为主导,最强上升支位于赤
风场的辐合辐散形成,只考虑无旋转项。 道以南,南支环流圈范围与强度较秋季减小。对比
V χ = ∇χ (2) 四季区域 HC 的变化可以看出:从春季到夏季,HC
北移,但从秋季到冬季,HC 南移。下面将重点分
写成分量形式为:
析亚洲季风区内具有明显的两个环流圈且非赤道
υ = ∂ χ ,ν = ∂ χ (3) 对称的秋季区域HC。
∂ x ∂ y
RMSF计算方法如下: 3. 2 秋季HC主要模态
2πRcosϕ 为了更好地分析秋季区域 HC 的时空分布,图
ψ = ∫ g [ ] v dp (4) 2 为利用 EOF 分解得到的秋季区域 HC 的前两个模
式中: R 为地球半径; ϕ 为纬度; g 为重力加速度; p 态 ,EOF1(EOF2)与 PC1(PC2)(Principal Compo‐
为大气压强;[]代表纬向平均。 nent)分别表示前两个主要模态的空间分布与时间
根据 Feng et al(2019)的方法,挑选厄尔尼诺 序列分布。第一模态 EOF1 的解释方差约为 60%,
(El Niño)事件与拉尼娜(La Niña)事件的方法如 第二模态 EOF2 的解释方差约为 15%,前两个模态
下:选取上一年的 7 月至下一年的 6 月作为一年, 的整体解释方差达到 75% 可以较大程度上代表亚
若 至 少 9 个 月 的 Niño 3 指 数 高 于(低 于)0. 5 ℃ 洲季风区内秋季区域 HC 的时空分布。EOF1 的空
(-0. 5 ℃)则为一次 El Niño(La Niña)事件。挑选出 间分布表现为非赤道对称,北部分支范围从 10°S
的 6 次 El Niño 事 件 为 :1982/1983、1986/1987、 至 40°N以北,且北部分支大于南部分支,南部分支
1991/1992、1997/1998、2009/2010 及 2015/2016 年, 中心位于 20°S,南北两个分支合成的上升支位于赤
6 次 La Niña 事件为:1984/1985、1988/1989、1998/ 道以南10°S。对于两个模态反映出的时间变化来说,
1999、1999/2000、2007/2008及2010/2011年。 PC1 呈现年际变化,在 El Niño 事件发生的 1982、
使用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 1986、1991、1997 与 2015 年 PC1 为负位相,尤其在
获得 HC 的主要模态。利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 El Niño 非 常 强 的 1997/1998 年 与 2015/2016 年
析 HC与 SST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使用 t检验评估其 (Huang et al,2016)这两个事件中,PC1 表现为明
显著性。 显的 0 值以下的负位相;在 La Niña 事件发生的
文中去除ENSO信号的处理方法如下: 1988、2000、2007 与 2010 年 PC1 为正位相,同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