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03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466








































                       图7   2020年5月1-3日120. 97°E,38. 26°N(a)和120. 94°E,36. 17°N(b)在10 m(红)、500 m(蓝)和
                                          1000 m(绿)初始高度上HYSPLIT模拟的后向轨迹
                        Fig. 7  The backward trajectory at 120. 97°E,38. 26°N(a)and 120. 94°E,36. 17°N(b)simulated by
                           HYSPLIT on 10-meter(red),500-meter(blue)and 1000-meter(green)from 1 to 3 May 2020
             逐渐降低至 286 K,相对湿度从 70% 逐渐增大到                        旋造成的湿空气辐合是本次海雾过程发生和维持
             95%,低层大气的增湿效应主要发生在 2日 14:00以                       的重要水汽来源,降水的加湿和蒸发冷却效应同样
             后,这主要是由于气旋造成的湿空气辐合作用使空                             使得近海面大气饱和度快速增长,这对于海雾的发
             气饱和度增大。500 m 和 1000 m 高度上的空气粒                      生发展较为有利。
             子,都经历了从 2 日 20:00 开始下沉并伴随位温降                       5. 3  温湿廓线
             低和相对湿度的快速增长,这都是由于雨滴蒸发造                                 图 8 为青岛 L 波段雷达监测温度、相对湿度和
             成的冷却和加湿作用促进空气饱和度的快速增长。                             风速廓线。2日08:00,受气旋辐合抬升影响,3000 m
                  在气旋西侧[图 7(b)],10 m 高度上的空气粒                    以下的低层大气盛行东南风并且相对湿度均大于
             子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海上高压,在持续东南风                                                        (     ∂T )
                                                                70%[图 8(d)],温度递减率 γ = -              介于 0. 2~
             输送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从 65% 升高至 95%,位温                                                         ∂Z
                                                                              -1
             从 290 K 下降至 287 K,这种降温和增湿作用显著                      0. 6 ℃·(100m) [图 8(a)],此时的大气层结接近
             发生在 2 日 14:00 以后,气旋的存在使得近海面大                       为湿绝热的混合层,此时青岛的天气以降水为主。
             气获得了明显的增湿作用,暖湿空气在冷海面的                              到了 3 日 08:00,从地面到 200 m 高度温度随高度下
             作用下降温达到饱和成雾。500 m 高度上的空气                           降[图 8(b)],并且为东南风控制,之上风向逐渐转
             粒子源自气旋前部的东南风,位温从 298 K 降低至                         为偏西风,温度随高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图 8
             293 K,相对湿度从 90% 升高至 95%,气旋造成的                     (e)],形成逆温层结并在 500 m 处到达逆温层顶,
             大气增湿效应在这一层同样显著。1000 m 高度上                          来自陆地离岸风带来的暖平流是造成本次逆温的
             的空气粒子主要从 1600 m 高度气流下沉而来,位                         主 要 原 因(图 略)。 贴 地 层 大 气 相 对 湿 度 大 于
             温从 300 K 下降至 298 K,相对湿度从 95% 下降到                   90%,饱和度很高,逆温层的存在可以阻止低层水
             55%,这主要是由于气旋辐合抬升形成对流性降水                            汽向上传输,持续的东南暖湿空气与冷海面作用
             使得对流层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减少。由此可见,气                             凝结成雾,这属于平流冷却雾。从 500 m 再往上气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