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58

第 41 卷  第 5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1  No. 5
                2022 年 10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October,2022


               左园园,郑佳锋,贺婧姝,等,2022. 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41(5):1251-1265.
               ZUO Yuanyuan,ZHENG Jiafeng,HE Jingshu,et al,2022. Study 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loud-
               Precipitation Types during a Qinghai-Xizang Plateau Vortex Transit[J]. Plateau Meteorology,41(5):1251-1265.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059.




                          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

                                                    和特征研究



                       左园园 ,郑佳锋 ,贺婧姝 ,尹晓燕 ,李博勇 ,胡志群 ,雷之雨                                              1
                                                                              1
                                                                   1
                                                                                          2
                                1
                                                       1
                                           1
                             (1.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2.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要: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垂直探测 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a-MMCR)、K 波段微降水
                       雷达(K-MRR)和地面雨滴谱仪,结合天气雷达、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和 FY-2E 卫星资料,对那曲
                       2015年 8月 13-14日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随
                       高原涡移动,那曲上空先后出现“深厚强对流云-降水(DSP)-深厚弱对流云-降水(DWP)-浅薄对流云-
                       降水(SP)”三个阶段。DSP 时间尺度最短、对流最旺盛、发展高度最高,内部的强上升气流使冰晶与过
                       冷水冻撞形成粒径较大的霰粒子,随后又快速沉降并融化成大雨滴,回波垂直变化表现为随高度从上到
                       下 Z 逐渐增大和 V 逐渐减小;DWP 时间尺度最长、对流强度和发展高度次于 DSP,内部主要是冰晶的
                          e
                                     T
                       淞附或聚并增长,随后融化成雨滴,从 8 km 到融化层 Z 的垂直变化幅度较 DSP 更大,但 V 减小的速率
                                                                                             T
                                                                  e
                                -1
                       仅为-1 m·s ,融化层前后 Z 突增和 V 的突降现象比强对流云更为显著;SP 对流强度最弱、发展高度最
                                                    T
                                            e
                       低,由尺度非常小的积云紧密排列组成,垂直变化大体趋势与前者一致。三个阶段云-降水观测到的回
                       波亮带明显程度为 DWP>SP>DSP,雷达谱偏度也可作为判断亮带的重要指示。三个阶段云-降水雨滴
                       谱的宽度和数浓度量级都表现为DSP>DWP>SP。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云-降水垂直结构;雨滴谱;毫米波云雷达
                       文章编号:1000-0534(2022)05-1251-15     中图分类号:P4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059

               1   引言                                                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关注高原涡的结构、发生
                                                                 发展机理和云-降水特征等(章基嘉等,1988;罗四
                   青藏高原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水循环、气候和天
                                                                 维,1992)。20 世纪 60 年代,叶笃正(1979)就发现
               气都有重要影响(Tao and Chen,1987;曾钰婷等,
                                                                 高原涡主要是在高原中西部生成,常常活动在 500
               2020)。高原涡是青藏高原上独特的低涡系统,它
                                                                 hPa 上。郁淑华和何光碧(2003)利用日本 GMS 静
               不仅是高原主要的降水系统之一,同时在合适的天
               气背景下还会移出高原,造成下游地区的暴雨等灾                            止卫星资料分析了 1998 年 8 月一次东移型高原涡
               害性天气(丁一汇,1993;叶笃正,1979;杨克明                        的生成、稳定和东移三个阶段,发现对流层中上部
               等,2001;李国平,2013),因此,加强高原涡的观                       的水汽涡旋位于低涡东侧时,低涡会向东发展,水
               测和研究对提高它的机理认识和预警预报都具有                             汽涡旋位置对高原涡移动有一定预示意义。蒋璐
               重要意义。                                             君等(2015)利用 TRMM 资料对比了西南涡降水与


                  收稿日期:2021⁃02⁃22;定稿日期:2021⁃06⁃30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5702);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北极阁基金项目(BJG20190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才
                         引进项目(KYTZ201728)
                  作者简介:左园园(1996-),女,重庆渝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雷达气象学等方面研究. E-mail:15123988072@163.com
                  通信作者:郑佳锋(1988-),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雷达气象学等方面研究. E-mail:zjf1988@cuit.edu.cn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