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152
5 期 郭云云等:不同定义的位涡对四川盆地一次极端暴雨的诊断 1245
4 不同定义位涡的时空分布特征 沿暴雨中心 104. 4°E 剖面的时空演变来看(图 2),
两个强降水时刻对流层中低层均出现了 PV 异常
为讨论不同定义的位温和位涡的时空分布特
区,30°N-32°N异常中心位于500 hPa左右,最大值
征,本文采用最强降雨时刻15日20:00和16日02:00
-6
-1
2
为 4 PVU(1 PVU=1×10 m·K·s ·kg );16日 02:00
-1
分别对位温、假相当位温和广义位温及干位涡、湿
位涡和广义湿位涡进行详细诊断分析。 30. 6°N-31°N 700 hPa PV大值区略微增强,这与成
4. 1 干位涡 都东部降水增加相对应。而 θ在此降水时段内分布
从 15 日 20:00 至 16 日 02:00 暴雨强盛期 θ 和 PV 较为平直,对实况降水指示性并不明显。
图2 2020年8月15-16日位温(等值线,单位:K)和干位涡(彩色区,单位:PVU)沿104. 4°E垂直剖面
黑色区为地形,▲为强降水位置
Fig. 2 Vertical section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contour,unit:K)and dry potential vorticity(color area,unit:PVU)
along 104. 4°E on 15-16 August 2020. Dark area is topography,▲is the location of rain area
4. 2 湿位涡 只是对流不稳定区高度有所下降。对流层低层
从 15 日 20:00 至 16 日 02:00 MPV 和 θ se 沿暴雨 MPV 1 上“+”下“-”的叠置有利于上升运动增强从
中心 104. 4°E 剖面的时空演变来看,15 日 20:00[图 而导致低涡系统的发展,而低层 MPV 1 负位涡扰动
3(a)]在 31°N-32. 5°N 暴雨区上空 750 hPa 附近存 分布形态与 MPV 较为一致,说明此时段降水中低
在 θ se 低值中心,其等值线曲率最大处梯度较大,且 层对流不稳定能量占主要作用。湿斜压项 MPV 2 的
750 hPa 以下等值线呈现由低到高减小的特征,即 垂直分布表明[图 3(c),(f)],30°N-31. 5°N 对流
∂θ se ∂p > 0,存在对流不稳定,这是造成 800 hPa 高 层中层为一致的正值,15 日 20:00 31. 5°N-32°N
度上有 0. 6~1. 2 PVU 的负值 MPV 扰动的主要原 700 hPa 等 θ se 密集区内存在一 0. 3 PVU 左右的负值
因,往上 θ se 呈相反特征,对应 750~650 hPa 高度上 区,这主要由于 700 hPa 盆地西北部西北气流与西
有 0. 3 PVU 左右的正值 MPV 扰动,另外在 800 hPa 南气流交汇而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斜压性,到下一时
处正负扰动南侧交界区 31. 2°N 左右位置正靠近最 刻,随北风南压此处斜压性减弱而导致该负值区
大降水中心德阳新太村;到 16日 02:00[图 3(d)]等 缩小。
θ se 线变稀疏,对流不稳定减弱,650 hPa 以下正负 由此可见,对流层低层 MPV 1 上正下负的叠置
MPV扰动范围均有所缩小,且正负扰动交界区南侧 以及 MPV 1 、 MPV 2 负值的重合区正好是强降水区
位置也略微北移。而 30°N-30. 5°N 近地面层由 域,此种配置可以较好诊断此次暴雨落区。但同样
0. 3 PVU 增至 0. 6 PVU,稳定区范围也明显增大, 配置在 33°N-35°N上空也有出现,且强度更强,对
这与眉山东部地面降水由大雨减弱至中雨有明显 应地面降水强度(甘肃南部,国家区域站)却远弱于
对应关系。湿正压项MPV 1 垂直分布表明,15日20:00 四川盆地西北部,这与高原地形热力效应密切
[图 3(b)],31°N-32. 5°N MPV 1 分布特征与 MPV 相关。
基本一致,500 hPa 以上和 700~650 hPa 为对流稳定 4. 3 广义湿位涡
*
区,500 hPa 以下其余高度为对流不稳定区;到 16 从 15 日 20: 00 至 16 日 02: 00 GMPV 和 θ 沿
日 02:00[图 3(e)],这种上正下负的配置并未改变, 104. 4°E 垂直剖面的时空演变来看,15 日 20:00[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