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高原气象》2022年第1期
P. 109
第 41 卷 第 1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1 No. 1
2022 年 2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February,2022
吴笛,胡泽勇,付春伟,等,2022. 基于 CLM4. 5 的高寒草地辐射收支和水热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41
(1):107-121. WU Di,HU Zeyong,FU Chunwei,et al,2022. A Simulation Study on Radiation Budget and Water-Heat Ex‐
change over Alpine Grassland Based on CLM4. 5[J]. Plateau Meteorology,41(1):107-121. DOI:10. 7522/j. issn. 1000-
0534. 2021. 00045.
基于CLM4.5的高寒草地辐射收支和
水热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
吴 笛 1,2,3 ,胡泽勇 1,2 ,付春伟 1,2,3 ,王树金 1,2 ,樊威伟 1,2,3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西藏 那曲 852000;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利用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本部 BJ 观测点 2014 年 6-8 月的近地层观测资料,结合
CLM4. 5 陆面模型,探究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热力学粗糙长度参数化方
案的改变对陆面能水平衡的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粗糙度及植被状态指数影响陆面能水
平衡模拟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1)CLM4. 5 默认的热力学粗糙长度方案 Z98 高估了感热通量,并且
低估了地表温度,Z12 方案和 B82 方案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感热模拟的正偏差与地表温度模拟的负偏
差。(2)基于不同类型数据计算了两组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的月均值,在替换模式中原有值后,明显减
小了地表通量的模拟偏差。(3)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减少),使感热减小(增大),潜热增大(减小),反射
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通量降低(增加),并且土壤温湿度也有所下降(上升)。(4)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
加(减少),潜热通量降低(升高),感热、反射短波辐射以及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减弱),地面土壤温、
湿度有所增加(降低)。本研究为选择最优参数及参数化方案,进而更合理地模拟出整个高原地区的地
表能水平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陆面模式;辐射收支;水热交换;粗糙度;植被参数
文章编号:1000-0534(2022)01-0107-15 中图分类号:P4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1. 00045
1 引言 特殊的热力效应。青藏高原对大气的热力与动力
效应通过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逐渐影响到自由大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 4000 m
气,因此分析高原近地层能量收支变化,即热量、
以上,占我国领土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高、地 水汽和动量的湍流通量变化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
形结构最复杂的高原,同时高原上的生态系统能对 容(王澄海等,2007)。已有研究表明,高原大范围
气候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因此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 复杂陆气相互作用不仅在整个高原能量水分循环
感区和预警区(郭东林等,2009)。青藏高原高大的
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
地形特征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系统的 气候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季国良等,2001;刘新
形成具有重要贡献(陈海山等,2005)。另外,青藏
等,2002;Wu et al,2015),由此可推知在模式中将
高原通过辐射、感热、潜热形成了北半球同纬度地 青藏高原陆面过程进行合理描述对减少气候预测
区的一个强大的地面热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 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20⁃09⁃24;定稿日期:2021⁃05⁃20
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20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
专项(XDA20060101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5701)
作者简介:吴笛(1996-),男,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E-mail:wudi@lzb.ac.cn
通信作者:胡泽勇(1965-),男,山西五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 E-mail:zyhu@lz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