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6期
P. 203

988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1 卷

                    (a)  3


                        2


                        Current/nA  1 0





                        −1   Contact-separation   Reciprocating     Z-shaped       Spiral friction mode
                                  mode            friction mode    friction mode
                                      10          20          30          40          50           60
                                                             Time/s
                    (b)                                                                      e
                                                                 e           2. Charge
                                                Charge
                                       A        transfer           A         transfer         A
                                                                                                1. Charge
                                                                                               reinjection
                            Rotating
                             PTFE
                             sample
                                         Rubbing

                         Original state              Triboelectrification
                                                                                   Electrostatically
                                                                                   enriched surface

             Fig. 4  (a) Comparison of the current signals collected during fricti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trajectories (contact-separation mode,
                       reciprocating friction mode, Z-shaped friction mode and spiral friction mode); (b) The mechanism of the
                                      current peak shape show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fluctuations
                图 4    (a)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垂直方向接触-分离模式、往复摩擦模式、“Z”型折线运动模式和螺旋线模式)收集的电流
                                      信号的对比;(b)摩擦过程中电流呈现正负波动峰形的机理

                钢-PTFE摩擦过程中的表面电势表现出首先达到                        素的分布图像,证明了PTFE在钢球上的转移.
            饱和状态然后反向变化的趋势. 通过分析,认为这主                               PTFE在摩擦过程中的表面极性发生反向演变的
            要是由材料的转移引起的界面变化造成的. 在摩擦过                           机理如图6(g)所示. 在摩擦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钢球
            程中材料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两个材料表面发                            与PTFE表面的电子转移能力的不同,钢球上的电子
                                                        [12]
            生轻微的滑移,在滑移界面也会发生部分材料的转移 .                          转移到PTFE表面,导致钢球带正电荷,PTFE带负电
            材料的转移会引起界面两个滑动表面成分的变化,由                            荷. 当钢球-PTFE摩擦副经过一段时间的跑合之后,由
            两个原始界面变成了有转移材料参与的摩擦界面. 一                           于接触区域高的接触应力,PTFE表面带负电的摩擦

            般来说,软相材料会向硬相材料发生转移. 如图6(a~c)                       层会由于犁耕作用或者疲劳逐渐剥落,由于物理的静
            所示,在旋转的球-盘摩擦过程中,在钢球沿着摩擦方                           电吸附以及界面的黏附作用,带负电的聚四氟乙烯就
            向的一侧会出现材料的转移与堆积现象. 这部分堆积                           会向钢球转移,这样钢球表面就出现了一部分带负电
            在钢球与PTFE的接触界面夹角的材料也有可能重新                           荷的PTFE. 钢球上带负电材料的转移会抑制原有的摩
            进入到接触区域继续参与摩擦过程. 另外还有大量的                           擦起电行为,并且促使界面开始反向的演化. 而下表
            磨屑通过静电作用吸引到钢球表面,这部分带电的材                            面由于剥落了一层带负电的PTFE,由于偶极作用,新
            料对钢球的总体电势也会产生影响. 图6(d)中在钢球                         形成的表面局部会暴露出带正电荷的部分. 这部分暴
            表面的光学图像展示了PTFE在钢球表面磨痕处的转                           露出来的带正电的表面与钢球之间也存在着摩擦电
            移,这部分转移的材料改变了原摩擦界面的组成,使                            荷的感应与转移行为. 由于PTFE的表层不断剥落以及
            钢球与基底的摩擦转变为钢球和转移材料同基底的                             新摩擦界面的摩擦起电两者的协同作用,使PTFE表
            混合摩擦,继而影响了界面的摩擦起电性质. 另外在                           面电势在达到最大值后会向反向演变直到PTFE的表
            图6(e~f)中展示了转移膜在钢球上的SEM图像和F元                        面电势达到一个动态稳定的值.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