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摩擦学学报》2021年第6期
P. 156

第 6 期                   石佩璎, 等: MoO 3 -ZnO/镍基复合涂层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941

                  0.9                                                  50
                      (a)                         Z1                       (b)                        Z1
                  0.8                                                  45
                                                  Z2                                                  Z2
                  0.7                             Z3                   40                             Z3
                  Friction coefficient  0.5                           Wear rate/[10 −5  mm 3 /(N·m)]  30
                                                                       35
                  0.6
                                                                       25
                  0.4
                                                                       20
                  0.3
                  0.2                                                  15
                                                                       10
                  0.1                                                   5
                  0.0                                                   0
                          25        400       800                             25        400       800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Fig. 5  (a) Friction coefficients and (b) wear rates of composite coating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图 5    复合涂层的(a)摩擦系数和(b)磨损率随温度的变化

                                                        −5
            同时磨损率也较400 ℃明显降低,分别为4.22×10 、                      中Mo含量(点P8、P9)明显高于Z1涂层磨痕含量(点P3、
                             −4
                                  3
                   −5
            6.72×10 和 1.32×10   mm /(N·m), 均 低 于 Ni-5%Al涂      P4、P5),主要是由于Z2涂层中添加的MoO 含量增加.
                                                                                                   3
            层的磨损率.                                             随着涂层中添加MoO 含量的增加,800 ℃摩擦后,磨
                                                                                  3

            2.3    复合涂层的磨损机理                                   痕表面形貌[图6(c), (f)和(i)]中的剥层区域逐渐增加,
                                                                                       [22]
                为了阐明复合涂层的磨损机理,采用SEM和EDS                        这些剥层在摩擦过程中脱落 ,脱落区域在高温摩擦
            对复合涂层的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过程中形成新的光滑的润滑膜,此过程在摩擦过程中
            如图6和表4所示. 室温时,Z1涂层的磨损表面较Z2和                        反复发生,导致磨损率的增大,因此Z2和Z3涂层磨损
            Z3涂层更光滑,磨屑较少,主要为剥层磨损,且伴随着                          率均较Z1高.
            少量裂纹的出现,而Z2和Z3涂层则主要为磨粒磨损.                              为了确定磨损表面润滑膜的成分组成,对Z1涂层
            剥层位置[图6(a)的P2]的氧含量明显高于光滑区域[图                       800 ℃摩擦试验后磨痕内外进行拉曼谱图分析(图7).
            6(a)的P1],表明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轻微氧化,氧化                        Z1涂层磨损表面润滑膜成分主要包括MoO 、ZnMoO 、
                                                                                                   3
                                                                                                           4
            区域从表面发生了剥离. Z2涂层表面出现的光滑区域                          NiO、Al O 和ZnO,同时在磨痕外部还检测到了NiMoO              4
                                                                     2
                                                                        3
                                                                                               −1
            [图6(d)的P7]氧含量较磨粒堆积区[图6(d)的P6]略高.                   的生成. 其中550、750、975和1 100 cm 处对应的峰可
                                                                                      −1
            Z3涂层的裂纹更为明显,且磨屑更多,导致了较高的                           归于NiO,在451和750 cm 附近的拉曼峰可标记为
                                                                                        −1
            磨损率.                                               Al O , 在 203、 330和 586  cm 的 拉 曼 峰 可 归 属 于
                                                                 2
                                                                   3
                                                                   [23]
                                                                                             −1
                400 ℃时,Z1和Z3涂层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犁沟,                      ZnO ,而在159、218、284和291 cm 的特征峰应归为
                                                                                         −1
            Z1涂层表面还有明显的剥层和润滑膜生成,所以Z1涂                          MoO 3 [24-25] ,在370、400和840 cm 附近的拉曼峰则属于
                                                                                     −1
            层磨损机理主要为剥层磨损和犁沟磨损,伴随着氧化                            ZnMoO 4 [26] ,872和950 cm 的峰则为NiMoO    4 [27] . 高温
            磨损,Z3涂层则主要为犁沟磨损,而Z2涂层表面出现                          摩擦试验过程中高温和摩擦的双重作用促使了二元
            了大量的磨屑,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具有极高的磨                            氧化物(NiO)和三元氧化物(ZnMoO 和NiMoO )的生
                                                                                              4
                                                                                                       4
            损率. 此现象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400 ℃时,                        成,这些氧化物在高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润滑性能,使
                                             [16]
            由于材料软化,涂层容易受到塑性流动的影响,磨损                            得摩擦系数低至0.28.
            发生在形成稳定的氧化层之前,涂层表现出剥层磨损                                对于摩擦副的形貌和成分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了
            和磨粒磨损,同时伴随着氧化磨损,因此磨损率较高.                           解磨损机理,Z1涂层的摩擦对偶Al O 球在室温、400和
                                                                                              3
                                                                                            2
                当温度升高到800 ℃,复合涂层磨损表面均有润                        800 ℃摩擦试验后形貌和元素组成如图8和表5所示.
            滑膜生成,伴随着少量的磨屑和犁沟,Z1涂层表面犁                           室温摩擦试验后,对偶球表面有大片被压实的磨屑
            沟区域[图6(c)的P3]、润滑膜[图6(c)的P4]和磨屑区域                   [图8(a~b)]以及边缘处小片状的磨屑堆积. 磨屑区域
            [图6(c)的P5]三类位置的元素含量相差不大. Z2涂层                      [图8(b)的P1和P2]的元素含量略微有所差异,主要表
            磨损表面润滑膜[图6(f)的P8]和犁沟剥层区域[图6(f)                     现为O、Mo和Ni的差异. 400 ℃时,对偶球表面内部被致
            的P9]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犁沟剥层区域                           密的润滑膜堆积,其中图8(d)中P3和P4区域均被压实
            较多的氧元素含量. 表4显示,800 ℃摩擦后,Z2磨痕                       的磨屑覆盖,成分分别为Ni           39.01 Al 6.85 Mo 1.20 Zn 0.88 O 52.05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