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水产学报》2025年第8期
P. 91
杨凡,等 水产学报, 2025, 49(8): 089308
表 1 曼氏无针乌贼的食物组成
Tab. 1 Diet composition of S. maindroni %
饵料种类 质量百分比 数量百分比 出现频率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
prey item W N F IRI
鱼类 fish 40.31 20.31 35.71 26.74
虾类 shrimp 29.98 35.94 60.71 45.04
蟹类 crab 20.92 23.44 53.57 24.37
口足类 stomatopod 4.41 3.13 7.14 0.61
头足类 cephalopod 4.16 4.69 10.71 1.07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0.16 9.38 17.86 1.92
贝类 shellfish 0.06 3.13 7.14 0.26
氏无针乌贼的 δ C 13 值范围为−18.21‰~−15.85‰, 均值最低,胴长>100 mm 的 δ N 15 平均值最高
平均值为−17.01‰±0.68‰,最大差值为 2.36‰, (表 2)。曼氏无针乌贼的 δ C 13 值随胴长增加变化
其中胴长 71~80 mm 的 δ C 13 平均值最低,胴长> 趋势不明显,δ N 15 值随胴长增加呈上升趋势
100 mm 的 δ C 13 平 均 值 最 高 ; δ N 15 值 范 围 为 (图 2)。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曼氏无针
8.19‰~12.28‰,平均值为 10.18‰±1.01‰,最 乌贼的 δ C 13 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δ N 15 值与
大差值为 4.09‰,其中胴长≤50 mm 的 δ N 15 平 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
表 2 曼氏无针乌贼各胴长组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15
13
Tab. 2 δ C and δ N value of each mantle length group of S. maindroni ‰
13
15
δ C δ N
胴长组/mm 样品数/尾
mantle length group sample no. 范围 平均值±标准差 范围 平均值±标准差
range mean±SD range mean±SD
≤50 5 −18.21~−17.24 −17.24±1.02 8.63~10.69 9.40±0.85
51~60 5 −17.72~−16.44 −16.99±0.71 8.19~10.76 9.56±1.07
61~70 5 −17.63~−16.83 −17.13±0.31 8.35~10.24 9.64±0.75
71~80 7 −18.10~−15.88 −17.28±0.88 9.03~10.16 9.52±0.54
81~90 5 −17.55~−15.85 −17.06±0.69 9.49~11.74 10.80±0.87
91~100 12 −18.09~−16.01 −16.90±0.65 9.32~12.11 10.56±0.81
>100 7 −17.45~−15.86 −16.73±0.52 9.76~12.28 11.11±0.92
2.3 曼氏无针乌贼的营养级 定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主要
饵料生物 δ C 13 值为−20.14‰~−15.83‰,最大差
根据消费者和基线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比
值为 4.31‰,δ N 15 值为 5.81‰~10.11‰,最大
值计算营养级,结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营
15
差值为 4.30‰。其中浮游动物的 δ C 13 值和 δ N
养级为 2.75~3.96,平均值为 3.34±0.31。胴长≤
值最低,分别为−19.74‰和 6.08‰。甲壳类的
50 mm 的曼氏无针乌贼平均营养级最低,为 3.11±
δ C 13 值最高,为−16.65‰,头足类的 δ N 15 值最
0.25, 胴 长 >100 mm 的 平 均 营 养 级 最 高 , 为
高,为 9.67‰ (表 3)。
3.61±0.27,除胴长在 91~100 mm 的营养级有所
根据曼氏无针乌贼及其主要饵料生物的碳
下降,其余胴长组平均营养级均呈现随胴长增
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通过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
加而增加的趋势 (图 3)。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
不同饵料生物类群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贡献率。
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营养级与胴长呈极显著
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
正相关 (P<0.01)。
类群为浮游动物,其贡献率平均值为 39.06%,
2.4 主要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及
范围变化最大,为 5.71%~62.19%,其次是头足
其贡献率
类和甲壳类,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 28.14% 和
实验共分析了 21 种饵料生物的碳、氮稳 19.22%。鱼类的平均贡献率也较高,为 10.76%,
https://www.china-fishery.cn 中国水产学会主办 sponsored by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