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摩擦学学报》2020年第4期
P. 74

484                                     摩   擦   学   学   报                                 第 40 卷

            产生了较为连续的摩擦膜,覆盖于材料表面保护了增                            的配副材料表面未发现树脂黏着的痕迹但存在大量
            强纤维,使之不易断裂,并固定残留的游离磨屑,有效                           颜色较深的斑点,经元素分析发现其氮元素与氧元素
            抑制了材料的磨粒磨损. 由于纸基摩擦材料保持了良                           含量较多,说明深色斑点为吸附在配副表面的油膜
            好的孔隙率,使得润滑油流通性较好,能很好地带出                            [图12(c)]. 油膜的存在不但减小了树脂的黏着作用,还
                                                                                                          [27]
            摩擦表面的游离磨屑,同时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                            明显使得犁沟划痕的数量变少,能有效减轻磨粒磨损 .
            摩擦热也通过润滑油的热交换作用被吸收,有利于降                            2.4    摩擦机理
                                                [24]
            低材料的表面温度,保证材料的初始性能 . 因此,孔                              由其磨损表面形貌和磨损形式可推测出纸基摩
            隙率是衡量纸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                             擦材料在无油环境下的摩擦机理,如图13所示. 在摩
            一. 通过比较两种润滑状态下配副材料的磨损表面,                           擦初始阶段,增强纤维起主要承载作用,纸基摩擦材
            我们发现:无润滑油状态下的配副材料表面含有大量                            料与光滑的配副材料对摩的损伤较小,如图13(a)所
            的碳元素和氧元素,表明纸基摩擦材料树脂基体在配                            示. 随着摩擦过程的进行,摩擦表面聚集了大量摩擦
            副表面产生了粘附作用[见图12(b)]. 而油润滑状态下                       热,使得纸基摩擦材料表面被树脂包裹的凸起颗粒与


                        (a)












                                                      100 μm                                 100 μm


                                                                                 Fe
                        (b)
                                                                                           N: 35.27
                                                                20
                                                                                           O: 8.08
                                                                                           Si: 0.45
                                                                                           Mn: 0.37
                                                                   Fe
                                                               cps/eV  10                  Fe: 55.82

                                                                   O
                                                                                   Fe
                                                                   C
                                                                      Si        Mn
                                                                   Mn
                                                      50 μm      0
                                                                  0            5           10
                        (c)                                                               N: 15.34
                                                                   C
                                                                20                        O: 23.19
                                                                                          Na: 1.64
                                                                                          Mg: 0.50
                                                               cps/eV  Na                 Si: 0.58
                                                                                          S: 0.71
                                                                10
                                                                   NZn                    Fe: 55.94
                                                                      Si
                                                                   O
                                                                    Mg  P Cl  K    Fe
                                                                   Fe  Al  S  Ca
                                                                                       Zn Zn
                                                                  Ca
                                                      50 μm      0
                                                                  0            5           10

               Fig. 12  (a) Comparison of worn surfaces under oil-free and oil-lubricated conditions;(b) Worn surface and element analysis of
                           pairs under oil-free status;(c) Worn surface and element analysis of pairs under oil lubrication
                 图 12    (a)无油与油润滑状态下,材料磨损表面对比;(b)无油状态下,配副磨损表面与元素分析;(c)油润滑状态下,
                                                   配副磨损表面与元素分析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