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高原气象》2022年第6期
P. 176
6 期 沈程锋等:基于GPM资料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夏季地形降水垂直结构研究 1539
图7 不同地形下两类强降水的dBN w 垂直结构
彩色区为强降水粒子dBN w 出现的频率
Fig. 7 Normalized contoured frequency by altitude diagrams(NCFAD)of dBN w of two types heavy
precipitation over different topographic. The color area indicat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dBN w
从不同地面雨强等级下的 dBN w 廓线分布情况 的 dBN w 比层云性强降水的 dBN w 要小许多[图 8
(图 8)可以看出,随高度降低 dBN w 廓线总体呈增 (e),(j)]。由此可见,雷达反射率、 D m 和 dBN w 三
大的趋势。相较于对流性强降水,层云性强降水 者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
的 dBN w 廓线在雨顶高度和冻结层间的弯曲程度 4 结论
更 为 明显。对于强降水的 dBN w 廓线而言[图 8
基于 ETOPO1 高程资料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
(e),(j)],高山 10 km 以上的气层所对应的 dBN w
明显要比平原地区小。结合强降水的 D m 廓线[图 区域分为平原、山地和高山三类地形,利用 2014-
6(e),(j)]可以看出,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山的降 2021 年 5-9 月的 GPM DPR 资料分析了发生在这
水粒子在 10 km 以上呈现数浓度较低、尺度较大的 三类地形上对流和层云性降水事件的雷达反射率
特征。 因子以及降水粒子的垂直结构特征,得到以下主
一般而言,大直径的降水粒子对应着强雷达反 要结论:
射率。而从图 6(e)和(j)可见,对流性强降水在近 (1) 不同于对流性降水,层云性雷达反射率因
地面的 D m 值是明显大于层云性强降水的,但其与 子廓线在冻结层附近出现明显弯折。相较于其他
层云性强降水的在近地面的雷达反射率却相差不 雨强等级的降水,平原对流性弱降水的降水粒子在
大[图 3(e),(j)],这是因为对流性强降水在近地面 近地面受蒸发,湿度等因素影响最为明显,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