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高原气象》2022年第5期
P. 95
高 原 气 象 41 卷
1188
胡亮,何金海,高守亭,2007. 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降水条件 陶诗言,1980. 中国之暴雨[M]. 科学出版社,37.
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0(3):345-351. DOI:10. 3969/ 汪之义,彭纪石,1982. 1981 年 7 月四川的特大暴雨[J]. 气象,12
j. issn. 1674-7097. 2007. 03. 008. (4):4-8. DOI:10. 7519/j. issn. 1000-0526. 1982. 4. 001.
黄楚惠,顾清源,李国平,等,2010.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 王明明,魏鸣,王皓,等,2018. 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
地暴雨的机制分析[J]. 高原气象,29(4):832-839. 汽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41(6):861-871. DOI:10.
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等,1998. 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 13878/j. cnki. dqkxxb. 20160410012.
征及其成因探讨[J]. 气候与环境研究,3(4):300-313. DOI: 杨秋明,1993. 初夏亚洲季风区环流低频振荡与长江下游持续暴雨
10. 3878/j. issn. 1006-9585. 1998. 04. 02. [J]. 应用气象学报,27(3):320-326.
蒋兴文,王鑫,李跃清,等,2008. 近 20 年四川盆地大暴雨发生的 张芳丽,李国平,罗潇,202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
大尺度环流背景[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7(S1):132-137. 件 的 影 响 系 统 分 析[J]. 高 原 气 象 ,39(2):321-332. DOI:
DOI:10. 3969/j. issn. 1004-8227. 2008. z1. 024 CNKI:SUN:GYQX. 0. 2020-02-012.
李娟,孙建华,张元春,等,2016. 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 张红华,姚秀萍,高媛,等,2018. 2016年江淮地区梅汛期首场持续
过程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35(1):64-76. DOI:10. 7522/ 性暴雨的持续原因初探[J]. 热带气象学报,34(5):674-684.
j. issn. 1000-0534. 2014. 00150. DOI:10. 16032/j. issn. 1004-4965. 2018. 05. 009.
李跃清,蒋兴文,2007. 1998 年夏季长江上游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 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2001.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
特征[J]. 暴雨灾害,26(1):37-41. DOI:10. 3969/j. issn. 1004- 雨的环流条件[J]. 大气科学,25(4):567-576. DOI:10. 3878/
9045. 2007. 01. 006. j. issn. 1006-9895. 2001. 04. 13.
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等,2019.“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 张小玲,张建忠,2006. 1981 年 7 月 9-14 日四川持续性暴雨分析
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24 [J].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17(z1):79-87. DOI:10. 3969/j. issn.
(2):237-250. DOI:10. 3878/j. issn. 1006-9585. 2018. 171764. 1001-7313. 2006. z1. 012.
刘运成,2006.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 Q 矢量分析 周春花,孙彧,2019. 2018 年 6-7 月四川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J]. 气象,32(12):43-49. DOI:10. 3969/j. issn. 1000-0526. [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39(1):6-11. DOI:10. 3969/j. issn.
2006. 12. 007. 1674-2184. 2019. 01. 002.
陆尔,丁一汇,1996.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与东亚大气低频振荡[J]. 周杰,赵俊虎,李永华,等,2021. 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事件的
气象学报,54(6):730-736. DOI:10. 11676/qxxb1996. 075. 客观识别及其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40(4):789-800. DOI:
牛金龙,吕学东,黄楚惠,2012. 一例台风诱发副高西北侧连续性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0. 00048.
暴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32(1): 周玉淑,高守亭,邓国,2005. 江淮流域 2003 年强梅雨期的水汽输
63-68. DOI:10. 3969/j. issn. 1674-2184. 2012. 01. 010. 送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29(2):31-40.
钱正安,何军,1990. 四川“81. 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J]. 周长艳,李跃清,房静,等,2008.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
气象学报,48(4):415-423. DOI:10. 11676/qxxb1990. 051. 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8(2):1-9.
施晓晖,温敏,2015. 中国持续性暴雨特征及青藏高原热源的影响 DOI:10. 3969/j. issn. 1674-2184. 2008. 02. 001.
[J]. 高原气象,34(3):611-620. DOI:10. 7522/j. issn. 1000- 朱光祚,1994. 川西北的洪涝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环流特征
0534. 2014. 00039. [J]. 四川气象,1(1):14-17.
史月琴,高松影,孙晶,等,2022.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的特征条件 庄晓翠,李博渊,秦榕,等,2020. 新疆东部一次区域极端暴雨环境
与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41(3):630-645. DOI:10. 7522/j. 场特征[J]. 高原气象,39(5):947-959. DOI:10. 7522/j. issn.
issn. 1000-0534. 2021. 00094. 1000-0534. 2019. 00081.
孙力,安刚,高枞亭,等,2002. 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 宗志平,张小玲,2005. 2004年 9月 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
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13(2):156-162. 分析[J]. 气象,31(5):37-41. DOI:10. 7519/j. issn. 1000-0526.
DOI:10. 3969/j. issn. 1001-7313. 2002. 02. 003 2005. 5. 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