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爆炸与冲击》2025年第6期
P. 178

第 45 卷             吝曼卿,等: 缓倾结构面岩体在梯度应力作用下的岩爆模型                                  第 6 期

               间之比,单位为       kHz)的比   k 可用于大致区分岩石内部裂纹类型               [24] 。在  JCMS  建筑规范中,将斜率为        k 且
               经过原点的直线作为          2  种裂纹分类的分界线,k 可取          1~200  之间的任意整数。k 的取值会影响试验结束
               后不同裂纹的数目,但在同种加载方式下,k 值不会影响裂纹演化趋势                             [25] 。基于  3 个试件均按最高梯度路
               径加载,RA    的取值范围为       0~50 ms/V,AF  的取值范围为       0~80 kHz,因此,针对本试验模型,k 取值为              2。
               图  8  给出了不同缓倾结构面试件在整个岩爆演化过程中                      AF-RA  值分布散点图。由图          8  可知,随着试件
               所含结构面倾角的增大,试件内部受力破坏由以应变型张拉破坏为主逐渐向张拉-剪切复合型破坏过渡。

                 80                              80                             80

                 60      Tension                 60     Tension                 60     Tension
                AF/kHz  40  71.9%  28.1%       AF/kHz  40  69.6%  Shear        AF/kHz  40  67.1%  Shear
                                 Shear
                 20                              20              30.4%          20               32.9%


                  0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RA/(ms·V )                      RA/(ms·V )                     RA/(ms·V )
                                                                                                 −1
                                                                  −1
                                  −1
                           (a) A5                         (b) A15                        (c) A25
                                                  图 8    AF-RA  值分布散点图
                                               Fig. 8    AF-RA distribution scatter plot

               3.3    DIC  卸载面破裂演化特征
                   DIC  是利用物体变形前后特定散斑点的统计强相关性能,实现对相关材料的表面位移场进行分析,
               可为监测试件表面的变形破坏提供有效手段。本文中,利用                            DIC  监测技术得到试件卸载面的表面应变
               场,如图   9  所示。图中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应变程度,颜色越鲜艳,表示应变越大,而图中的线性图例
               代表每种颜色对应的具体应变值以及占比情况。最大相对应变(ε                                )是全局应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max
               间的差异,用于衡量试件应变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应变集中情况越显著。
                   以试件    A15  为例,具体分析发生岩爆的整个过程中其                 DIC  应变场的演化规律,如图          9(b) 所示。从对
               试件进行卸载开始监测,监测初期,卸载面表面的应变场呈现顶部大、底部小的状态。加载至                                            3 000 s
               时,表面应变场被分成均匀的             3  部分,此时,最大相对应变为           0.875。继续加载至      4 916 s,表面右上角出现
               应变集中现象,表示试件已产生破坏,此时最大相对应变为                          4.272。当加载至     4 920 s 时发生岩爆,此时监
               测到岩体周围应变迅速下降,最大相对应变仅为                      3.071,但是很快应变重新分布,当最大相对应变上升至
               4.770  时,产生明显的宏观岩爆破坏。


                                                        ε max          ε max         ε max
                                                        0.524          1.136         2.100
                                                        0.455          1.003         1.867
                                  Structural
                                                        0.387          0.870         1.634
                                   plane                0.318          0.737         1.400
                                                        0.249          0.604         1.167
                                                        0.180          0.471         0.934
                                                         0.112         0.338         0.700
                                                        0.043          0.205         0.467
                                                        −0.026         0.072         0.234
                                               2 600  s       3 000  s       4 200  s
                                                        ε max          ε max         ε max
                                                        3.446          4.923         5.113
                                                        3.064          4.347         4.539
                                                        2.682          3.771         3.964
                                                        2.300          3.195         3.390
                                                        1.918          2.619         2.816
                                                        1.536          2.043         2.241
                                                        1.154          1.467         1.667
                                                        0.772          0.891         1.093
                                                        0.390          0.315         0.519
                                               4 570  s       4 830  s       4 835  s
                                                          (a) A5
                           ε             ε             ε                  ε              ε             ε
                                                         061442-9


                           −0.015
                           −0.077
                           −0.139                                         −0.029
                          ε              ε             ε                  ε              ε             ε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