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高原气象》2025年第3期
P. 234

高     原      气     象                                 44 卷
              792
             下偏西大风、 台风大风和高原槽后大风, 其中局地                           景下偏西大风有两个主要发生时间段, 午后和凌
             大风由于发生原因无法确定, 在文中未进行分析,                            晨, 午后发生站次相对较多; 台风大风主要发生在
             对另外 7 种类型大风进行风向风速、 时空分布特征                          白天, 16:00 -17:59 较多; 高原槽后大风主要发生
             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在白天和刚入夜的时候, 15:00 -16:59相对较多。
                 (1)  云南大风主要为热低压大风, 达 83% 左                         本研究对云南不同类型大风的风向风速、 时空
             右, 其次为雷暴大风, 达 11% 左右。大风主要发生                        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有利于掌握云南不同类型大
             在云南西北部、 中部和东部, 这一空间分布特征主                           风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 并基于大风发生原因结合
             要由热低压大风造成; 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云南西                            环流形势对大风进行潜势预报。文中对热低压大
             南部至中部; 冷空气大风与地形密切相关, 不仅其                           风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但深入的机理、 成因并
             分布受到地形影响, 地形的峡谷效应对大风的形成                            未进行分析, 其他类型大风发生的机理也未展开探
             也产生影响; 南支槽前大风出现于南支槽前线状或                            究, 这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探究的方向。
             片状云系附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  除雷暴大风外, 其余类型大风的风向和导
             致其发生的原因密切相关。热低压大风以西风和                              Hersbach H, Bell B, Berrisford P, et al, 2020. The ERA5 global re‐
             西南风为主; 雷暴大风各个风向均可能发生; 冷空                              analysis[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
             气大风以北风和偏东风为主; 南支槽前大风以西风                               ety, 146(730): 1999-2049. DOI: 10. 1002/qj. 3803.
                                                                Pryor S C, Schoof J T, Barthelmie R J, et al, 2006. Winds of change?
             和西北风为主; 500 hPa 偏西急流背景下偏西大风
                                                                   Projections of near-surface winds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以西和西南风为主; 台风大风以偏东风为主, 高原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11): L11702. DOI: 10.
             槽后大风以西北风和北风为主。                                        1029/2006GL026000.
                 (3)  大风风速多为 7~9 级, 风速平均值为 18. 7                Zhang  Q  H,  Ni  X,  Zhang  F  Q,  2017. Decreasing  trend  in  severe
                 -1
             m·s , 10级及以上风速分布不连续性强; 雷暴大风                           weather occurrence over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J]. Scien‐
             和南支槽前大风尽管发生的站次相较于热低压大                                 tific Report, 7(1): 42310. DOI: 10. 1038/srep42310.
                                                                Zhang Z T, Wang K C, Chen D L, et al, 2019. Increase in surface
             风少很多, 但其造成极端大风的可能性更高。
                                                                   friction dominates the observed surface wind speed decline during
                 (4)  大风发生站次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 大风
                                                                   1973-2014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Lands[J]. Journal of Cli‐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以 3 月份为最多; 热低压大                            mate, 32(21): 7421-7435. DOI: 10. 1175/JCLI-D-18-0691. 1.
             风主要发生的月份为 2 -4 月, 3 月份达到峰值; 雷                      白爱娟, 张永红, 吴佳浩, 等, 2021. 华山景区大风变化特征及偏南
             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季, 4 月发生站次最高, 夏季                             大风的天气学研究[J]. 高原气象, 40(5): 1154-1163. DOI:
             也有一定的发生率, 年变化呈现出双峰结构, 在 8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0. 00101. Bai A J, Zhang Y H,
             月份还有一个次高峰, 发生站次约为 4 月高峰值的                             Wu J H, et al, 2021.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s of gales and two
                                                                   southerly gale events in Huashan Mountain Scenic Spot[J]. Pla‐
             1/3; 冷空气大风 12月开始增加, 至 3月发生站次有
                                                                   teau  Meteorology,  40(5):  1154-1163. DOI:  10. 7522/j. issn.
             明显的增加, 4 月也维持相近的发生站次; 南支槽
                                                                   1000-0534. 2020. 00101.
             前大风主要发生在 2 -4 月, 以 4 月份为最多; 500                    白虎志, 李栋梁, 董安祥, 等, 2005. 青藏铁路沿线的大风特征及风
             hPa 偏西急流背景下偏西大风出现在 11 月至次年 4                          压研究[J]. 冰川冻土, 27(1): 111-116. DOI: 10. 7522/j. issn.
             月; 台风大风发生在夏秋季, 以 8 -9 月相对较多;                          1000-0240. 2005. 0017. Bai  H  Z,  Li  D  L,  Dong  A  X,  el  al,
             高原槽后大风全年均可能发生。雷暴大风发生日                                 2005. Strong wind and wind pressure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
                                                                   way[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7(1): 111-
             数年变化也呈现出双峰结构, 8 月次高峰大风日数
                                                                   116. DOI: 10. 7522/j. issn. 1000-0240. 2005. 0017.
             与最高峰 4 月相当, 也即春季雷暴大风组织性较
                                                                鲍艳松, 季凌潇, 李欢, 等, 2024. 面向空投的青藏高原风场大涡模
             强, 夏季雷暴大风则呈现出零散的特征。                                   拟研究[J]. 高原气象, 43(2): 293-302. DOI: 10. 7522/j. issn.
                 (5)  大风发生站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热低                          1000-0534. 2023. 00051. Bao Y S, Ji L X, Li H, el al, 2024.
             压大风主要发生在白天, 日出后发生站次逐渐增                                Application  of  large  eddy  simulation  on  Qinghai-Xizang  plateau
             多, 15:00 -15:59 达到最多; 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                       wind  for  airdrop[J]. Plateau  Meteorology,  43(2):  293-302.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3. 00051.
             午后, 16:00 -17:59 最多; 冷空气大风主要发生在
                                                                费海燕, 王秀明, 周小刚, 等, 2016. 中国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
             午后至凌晨, 午后开始增多, 18:00 -19:59 达到最
                                                                   环境参数分析[J]. 气象, 42(12): 1513-1521. DOI: 10. 7519/j.
             多; 南支槽前大风和雷暴大风有相似特征, 主要发                              issn. 1000-0526. 2016. 12. 009. Fei  H Y,  Wang  X  M,  Zhou  X
             生在午后, 16:00 -17:59 最多; 500 hPa 偏西急流背                  G, et al, 2016.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param‐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