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高原气象》2023年第1期
P. 5
第 42 卷 第 1 期 高 原 气 象 Vol. 42 No. 1
2023 年 2 月 PLATEAU METEOROLOGY February, 2023
韩笑笑, 孟宪红, 赵林,等, 2023. “北极放大”现象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J]. 高原气象, 42(1): 1-12. HAN Xiaoxi‐
ao, MENG Xianhong, ZHAO Lin,et al, 2023.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rivers of the "Arctic amplification" Phe‐
nomenon and Its Influence[J]. Plateau Meteorology, 42(1): 1-12.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2. 00029.
“北极放大”现象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的
研究进展综述
1
韩笑笑 1, 2 , 孟宪红 , 赵 林 , 李照国 , 安颖颖 1, 2 , 刘雨萌 1, 2
1
1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摘要: 21世纪以来,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北极近地表快速升温, 升温速率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称为
“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 AA)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局地气候反
馈方面, 海冰减少导致开阔水面增多, 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使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海冰进一步融化,
形成正反馈; 由于北极地区绝对温度较低, 根据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反馈在北极为负反馈, 促
进北极放大效应; 开阔水面和增温使北极地区大气湿度增加导致云量增多, 从而使下行长波辐射增加,
促使近地面层升温, 这种水汽和云反馈对北极变暖的贡献有显著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冬季; 在北极以
外地区水汽和热量的极向输送方面, 温度的升高使大气柱增厚, 高层气压梯度的变化引起纬向风变化,
纬向分量减少, 经向分量增加, 形成槽脊, 较低纬度地区可通过槽脊实现与北极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此
外,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也被证实与北极
变暖有关。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异常曾被认为是北
极变暖的驱动因素, 而近期研究表明其更可能是北极变暖导致的结果。与此同时, “北极放大”现象会通
过影响大气环流对中纬度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北极变暖会导致东亚冬季严寒和北美东部冷事
件的发生, 形成“暖北极-冷欧亚”的格局并影响北美冬季气候波的形成。目前认为北极变暖与海冰减退
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中纬度地区: 一是通过影响气压场的分布改变纬向风, 使阻塞事件增加; 二是通
过对流层-平流层耦合作用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但以上两种机制还存在争议。
关键词: 北极放大; 驱动因素; 海冰减少; 辐射反馈; 极向输送
文章编号: 1000-0534(2023)01-0001-12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7522/j. issn. 1000-0534. 2022. 00029
1 引言 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变暖而加剧。许多气候变化是
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 而一些已经启动的变化, 如
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 全球平均温度以 0. 12
海平面上升, 在数百到数千年内是不可逆转的。在
-1
℃·(10a) 的速率持续升高(Huang et al, 2017)。
全球变暖的驱动下, 北极地区地表温度也出现持续
最新发布的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对未来几
升高, 北极系统中海冰、 冰川、 冰盖、 永久冻土及
十年全球变暖水平进行了估计。报告预测, 未来几
十年, 全球气候变化都将加剧。除非立即、 大规模 其他组成成分的变化逐渐显现(IPCC, 2021)。当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否则难以将变暖限制在1. 5~ 地球气候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时, 极地
2 ℃的范围内。除温度变化外, 气候变化还包括湿 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近地表升温更加迅速(Manabe
度、 风、 冰、 沿海地区和海洋的变化等, 而这些变 and Stouffer, 1980)。Screen and Simmond(2010)以
收稿日期: 2021⁃11⁃15; 定稿日期: 2022⁃03⁃23
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A类科技专项(XDA19070404)
作者简介: 韩笑笑(1998 -), 女, 河南洛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 E-mail: hanxiaoxiao@nieer.ac.cn
通信作者: 孟宪红(1980 -), 女, 吉林通化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陆面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E-mail: mxh@lzb.ac.cn